古代诗词中,月亮是诗词中的常客,弯月圆月,上弦月下弦月,月牙满月......不一而足。我们印象深刻的月亮或者是张九龄《望月怀远》中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”这样的,或者是张若虚《春江花月夜》中“春江潮水连海平,海上明月共潮生”这样的,也或者是杜甫《月夜忆舍弟》中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”这样的......
李白是一位伟大的天才诗人,有着一颗浪漫的心,他对月亮有一种本能的近乎狂热的喜欢,在他的诗集中提到月亮的诗句不下三百处。明月犹如知心的朋友,“与人万里长相随”。月亮唤起了李白不尽的诗兴和灵感,活跃在诗人的笔端生出一个千姿百态、气象万千、灵动逸趣的世界。
据有学者统计,李白诗1166首中,出现“月”字达523次,其频率远高于全唐诗的平均数。“明月”成为李白诗中最富诗意、最能体现他可爱性格和浪漫才情的艺术意象。他的《把酒问月·故人贾淳令予问之》正是这样。
《把酒问月·故人贾淳令予问之》
〔唐代〕李白
青天有月来几时?我今停杯一问之。
人攀明月不可得,月行却与人相随。
皎如飞镜临丹阙,绿烟灭尽清辉发。
但见宵从海上来,宁知晓向云间没。
白兔捣药秋复春,嫦娥孤栖与谁邻?
今人不见古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。
古人今人若流水,共看明月皆如此。
唯愿当歌对酒时,月光长照金樽里。
《把酒问月》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像,那飘逸浪漫的风神惟谪仙人方能有之。题下原注:“故人贾淳令予问之。”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,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。
首二句“青天有月来几时?我今停杯一问之。”以倒装的语序,以问摄起全篇,气势非凡。“青天有月”,古来人人知晓,但“来几时”就不那么简单。作者抓住这难解的宇宙之谜,以神往与迷惑交织的神态劈头一问;而当这一问和“停杯”的动作连成一体时,一个手持杯酒仰天问月,潇洒超脱之中更有几分豪气的诗人自我形象便呼之欲出。
接着二句“人攀明月不可得,月行却与人相随。”用拟人化的手法和回文式的句法描绘了“道是无情却有情”的明月形象。月在中天,近之不得,似乎冷峻无情,但万里相随,依依不舍,似乎又热情无比。这样亦远亦近,若即若离,完全建立在感觉之上的人月关系,是许多人都曾感到的,但经李白轻轻道出,便觉诗味醇厚,颇耐咀嚼。
接下来“皎如飞镜临丹阙,绿烟灭尽清辉发。但见宵从海上来,宁知晓向云间没。”四句是从空间宇宙的角度来描写明月:皎洁的明月如圆圆的明镜高悬碧空,辉耀着殿宇宫阙,一个“飞”字从动态中写出月移中天的气势,“绿烟天尽清辉发”则细腻地写出明月初升之际月移影动光线色彩的变化,“绿烟”这一感觉非常人所能捕捉,与前句末二字之“丹阙”相映衬,色调何等鲜明瑰丽。“但见宵从海上来,宁知晓向云间没”以曹孟德《观沧海》中“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,星汉灿烂,若出其里”的气概,写出月升月落在宇宙中的回环:入夜从海上冉冉而生,徐徐而来;凌晓向云间渐渐隐没,悄悄而去。描写真切细腻。
接着“白兔捣药秋复春,嫦娥孤栖与谁邻?今人不见古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。”四句是关于月的神话传说,对清苦的玉兔、嫦娥寄予关切与同情。然后更进入人生哲理的探寻,从而感慨系之。
月宫里,白兔一年四季不辞辛劳捣药不止,嫦娥独处冷落无依无邻,这又是为什么?一种幽深的关切跌宕于问号之中。月兔、嫦娥,皆为古代传说中的神物。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不死之药,妻子嫦娥吃后,化为仙人,飞入月宫。月宫里只有白兔常年为她捣药,嫦娥虽获长生,但却过着寂寞孤独的生活。李白的咏月诗中时常有对月兔嫦娥的描写,可以足现诗人对它们的同情之心,其实,这又何尝不是诗人自己情怀孤寂的流露。
到此,两句问语结束了对月的描绘,从遐想中转而引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。今人看不见古时的明月,古人也不曾领略今时的月空,这是人不能与月长伴相生的遗憾。可月却亘古如斯,地久天常,照了古人照今人。如此说来,唯有宇宙才是伟大而永恒的存在。在它面前,人类的更迭换代只不过如匆匆逝水,倏忽消失,个人的生命就更显得渺小短暂。明月便是见证!诗人对人生易逝的感伤与留恋在此回环往复,形成一种清凉的美感,叩击着人的心灵,使人无语相接。
结尾四句“古人今人若流水,共看明月皆如此。唯愿当歌对酒时,月光长照金樽里。”收束上文,进一步表达对宇宙和人生的思索和感慨。古往今来的无数人们,都已流水般地相次逝去,面对着空中同一个永恒的明月,或许都曾有过相似的感慨吧!我只希望在唱歌饮酒的时候,皎洁的月光能长照杯中,使我能尽情享受当下的美好人生。人是一棵苇草,但却是一棵能思想的苇草。诗人有感于明月长存而人生短暂,人类无法改变这一自然规律,因此就更应当珍惜今生的点滴光阴,在瞬间把握永恒。结句虽暗含及时行乐之意,但总的基调仍然是积极向上的,展现了诗人旷达自适的宽广胸怀。